台灣島多元的地貌是上天的傑作

  對於周遭的環境,我們常常因為太熟悉而忽略了它的特質和重要性。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就猶如是上帝的藝術品,悄悄地臨立,迸發出獨特的氣質,展現多元的面貌,在地形的部份我們將透過系統的介紹,認識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這個島嶼的生成、地形、基本的土地利用,讓我們在這樣的介紹中更深層體會人與天地、自然間的關係,進而珍惜我們的人文、自然景觀。

  不管是含蓄或者激烈的營力作用,台灣地形的生成都來自於一股原始的生命力,整個台灣地形的部份,我們將以台灣的形成、台灣的主要地形,及水侵蝕、堆積、搬運等作用出的地形這三大方面來介紹台灣的地形。

  在介紹地形前我們先了解台灣地形區的二種分法:

徐鐵良的七區分法:

  徐鐵良教授將台灣分為七個單位以及若干分區,大致如下:

1.中央山系:包含中央山彙、雪山彙、玉山彙、西部斜面。

2.海岸山脈。

3.大屯火山彙。

4.山麓丘陵區域:包含基隆新店丘陵、苗栗丘陵、八卦山中寮丘陵、中埔玉井丘陵、恆春丘陵。

5.開析台地區域:包含桃園中壢台地、澎湖熔岩台地、鵝鑾鼻台地。

6.平原谷地區域:嘉義海岸平原、宜蘭沖積平原、屏東沖積平原、台東縱谷、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埔里日月潭盆地。

7.東部火山島嶼。

林朝棨的十區分法:

   林朝棨教授依地勢、地質和地形史 的不同劃為十區:

1.山地:包括東部海岸山脈、東台片岩山地、中央黏板岩山地(含脊梁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塊、東南山塊等四小區)、西部衝上斷層山地(包括加里山山脈和阿里山山脈)。

2.火山:基隆火山群、大屯火山群。

3.山麓丘陵地及切割台地:含飛鳳山丘陵、竹東丘陵、竹南丘陵、苗栗丘陵、斗六丘陵、嘉義丘陵、新化丘陵、恆春東方丘陵。

4.台地:坪頂台地、桃園台地、中壢台地、平鎮台地及伯工岡台地、湖口台地、后里台地、大肚台地、八卦台地、恆春西方台地。

5.盆地: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埔里日月潭盆地。

6.平原:包括宜蘭扇狀三角洲平原、大南澳三角洲平原、大濁水三角洲平原、擢基利三角洲平原、花東隆起海岸平原、台東縱谷平原、台東三角洲平原、新竹沖積平原、竹南沖積平原、苗栗河谷平原、大甲扇狀平原、清水隆起海岸平原、彰化隆起海岸平原、濁水溪扇狀平原、嘉南隆起海岸平原、屏東沖積平原、恆春沖積平原。

7.隆起珊瑚礁:有大岡山隆起珊瑚礁、小岡山隆起珊瑚礁、半屏山隆起珊瑚礁、壽山隆起珊瑚礁、鳳山隆起珊瑚礁、小琉球隆起珊瑚礁、恆春半島隆起珊瑚礁。

8.海岸:東部斷層海岸、西部隆起海岸、北部沈降海岸、南部珊瑚礁海岸。

9.火山島: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基隆嶼、龜山島、綠島、蘭嶼、七星礁、澎湖熔岩方山群、花嶼。

10.沿海州:嘉義沿海洲群、台南沿海洲群。

 

令人屏息的演出--台灣島的誕生

  台灣這個美麗之鳥,變化萬千的地形,正是大自然中最出色、最驕傲的雕塑作品,究竟大自然是運用了什麼樣的力量、什麼樣的方法,才能夠刻劃出台灣這一片好山好水。

  台灣豐富而多變的地形景觀,造成台灣複雜地形的主要原因,概略的說是因為台灣地處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之間,兩個板塊不斷的擠壓使得台灣島向上抬升而形成山脈,在不算大的面積中,從東向西垂直高度將近四千公尺。中央山脈南北縱貫,就像是一道分水嶺,向東西兩側逐漸降低高度,成為坡度較為平緩的丘陵與台地,最後出河流沖積成為平原,而盆地就散落在丘陵和台地之間,這就是台灣地形的速寫。

  台灣島的誕生,從我們比較了解的階段開始,台灣島在最初還沒有完全露出海面變成一個島之前,主要是在張裂的一個環境,海殼一直在裂開,是盆地形成的一個階段;後來南邊的海岸山脈碰撞到亞洲大陸,真正的台灣島從這個時候開始形成,經由擠壓的作用,台灣島陸陸續續變大變高露出海面是台灣島形成的最重要階段。

  台灣島的誕生是一場精彩的演出,歐亞板塊與古太平洋板塊運動造成板塊從海底冒出來,這是台灣島雛形;後來板塊開始張裂,而大陸華南一帶,侵蝕下來的沉積物形成今天台灣島主要的沉積岩的來源,同時產生了激烈的火山活動,澎湖群島在這時誕生了;接著板塊之間的擠壓趨向劇烈,菲律賓板塊擠壓歐亞板塊,使南中國海板塊隱沒到菲律賓板塊的下面,形成了海岸山脈的火山島弧;後來菲律賓板塊擠壓歐亞板塊成為最大規模的造山運動,台灣島的規模漸漸成形;而菲律賓板塊向歐亞板塊下方隱沒,台灣島東北方產生一連串的火山噴發、台灣島東南方的火山島,隨著板塊的運動併入了台灣島,也就形成今天的海岸山脈;經歷了一連串激烈的變遷之後,台灣島於焉形成。

  在台灣島的誕生過程中,板塊運動是最重要的作用;而造成台灣複雜的地形景觀,板塊的擠壓和推擠,只是主要的作用力之一,地表的風化、侵蝕、各種內外營力等地質作用,也是另一個影響地形的重要關鍵。

 

坡陡流急的高山地形蘊藏奇景

  大家對台灣地形的形成,有了初步的認識,因為板塊推擠的結果,經過各種營力作用,就像是經過雕塑家的雕鑿與刻工,其中相當特殊的,就是台灣的高山,台灣的高山有幾個比較明顯的特徵:台灣的山脈大都呈平行,各山脈之間夾著狹長的低窪谷地,這些谷地都是地質上重要的縱向斷層線,既長且直,是台灣高山地形上重要的特徵;另一個特徵是,台灣超過三千公尺以上的大山約有兩百多座,其中玉山是中央山脈的最高峰,高3952公尺,也是台灣高山的精神象徵。

  台灣高山地形主要分布在島嶼中央,主要的山脈有:雪山山脈、中央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海岸山脈,其中海岸山脈在島嶼東岸,綜觀台灣地形,以山地面積最為廣大,大約佔了百分之三十五左右,台灣山脈大致呈南北走向,從東向西包括有海岸山脈、中央山脈、雪山、玉山、和阿里山等五大山脈,為什麼台灣會有這麼高的山,最重要是因為板塊互相擠壓,地殼壓縮、板塊向上抬升,在這麼小的地方,有這麼高的山群,形成了另一個台灣地形的特徵----坡陡流急,高山約河流,河床的坡度非常陡,河流下切、侵蝕的運動非常旺盛,配合板塊推擠、抬升、高山地質等因素,由於地層傾斜,因此在差異的侵蝕之後,堅硬的岩層比較容易突起,而軟弱的岩層則容易下凹成為谷地,以致造就非常多壯闊的景觀,太魯閣峽谷就是一例。

  台灣高山地形的高崇,變幻莫測的氣候特質----高山地區氣溫較低,日照較強、風速較勁、氣壓較低、濕度較乾等因素,因應而生的林相也不同於平地,在山谷中,風吹不到的地方我們可以發現海拔三千公尺以上仍能挺立的冷杉,而山坡上的矮林則以玉山圓柏、玉山杜鵑以及刺柏等為主,豐富的植物生態點綴著高山的翠綠,也造就台灣的高山勝景;冬天高山的雪景又帶給身處亞熱帶的我們另一種銀白色的景象。

  另外在台灣,再高的山峰都是從海底升上來的,所以,在高山上可以發現變質板岩的岩層中露出了許多海底貝殼化石和生痕化石,印證了高山形成是板塊推擠的結果,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台灣的高山,正是許多河流的源頭所在地,以合歡山而言,濁水溪與大甲溪的生命源頭就在這裡,一條台灣的重要溪流從此竄流而下。台灣的高山地形除了高聳的山勢,也有不少驚奇的景觀和豐富的地貌。低緩的廣大丘陵深具開發價值在高山地帶的外圍,分佈著丘陵地,這些丘陵地就是比較低緩的小山脈,分佈雖然很廣,但是並不連續,主要是位於中央山脈的西部,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西部麓山帶,所謂的丘陵地,大致指在高山地帶的外圍而高度較低的地區,所以丘陵地與高山地形相形之下是一種比較容易得到人類青睞,進而開發的地形,台灣主要的丘陵地區分佈頗廣,包括飛鳳山丘陵、竹東、竹南以及苗栗等地區。

  丘陵地的形成,當然有很多特殊的原因,第一個可能是,它形成的時間比較年輕,剛剛隆起所以出不高,另外一種可能性是,它的岩石比較軟弱,所以很容易被侵蝕,一面快速抬升,一面也快速地侵蝕,所以變得很矮。

  另一個台灣丘陵區的自然現象是台灣的主要降水都降在山地地區,當然高山地帶降得最多,但是進到平原地帶之前,丘陵地是人類最重要的飲水儲存區域,譬如大量的水庫都建在丘陵區,丘陵地中,還有其他的特殊地形,其中以所謂的惡地形最為著名,台灣的惡地形主要分布在:高雄縣的月世界,這種惡地形的地區有幾個特徵,就是表土的沖刷非常快速,所以土壤較難以保留,而且植物生長不易,常常形成一種光禿禿的景觀,感覺上是一種非常枯寂、非常死沈的現象。所以一般被稱作惡地形。

  由於丘陵地地理的特殊性,再加上近年來,台灣人居住型態的改變,以及提倡旅遊等觀念,這些地區逐漸成為人口密集區域,同時這個區域也很容易因為人的破壞而產生反應,丘陵地形對環境比較敏感,比較容易改變,它比較容易因為颱風、下雨、地震而發生變化,同時人類密集的運用,也很容易傷害到這個區域,因為人破壞水土保持,所以這個地方也發生很多災害,同時也因為人們過度的開發,為這些地區帶來不少的問題。

  人類很早就進到這個山坡地來,於是這個地區比較多人文景觀,這個區域包括早期的一各地的農業,譬如說種茶、礦業、採石灰石礦、採玻璃砂等經濟活動,這個區域就成為跟人類活動最密切的山坡地。

  目前因為都市土地利用的需要,人也大量進到丘陵地,譬如台北盆地周緣都市的擴張,或者休閒設施,像建高爾夫球場、觀光遊戲活動,都大量進到這個區域,它跟人直接的活動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情趣多樣的火山地形是觀光勝地

  台灣有三個比較顯著的火山地區:北端的大屯火山群,其中最高的火山是七星山,海拔一千一百二十公尺,在歷史上沒有噴發的記錄,但是這個地區內仍舊有溫泉、硫氣孔、和噴氣孔等徵兆,表示地下的火山作用還沒有完全停止。另一個是位於北部海岸基隆以東有基隆火山群,在地形上本火山群的地貌沒有大屯火山群那樣的明顯,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不規則的侵入體,多數和該地的金銅礦脈有成因上的關係。另外在台灣海峽中的澎湖群島是以裂隙噴發為主所造成的火山區。島嶼都為玄武岩流所覆蓋,玄武岩流構成平頂的方山地貌。

  火山地形不是因為板塊推擠的結果,而是岩漿噴發而造成的山地地形,它的特徵是錐狀的山形,或是平台狀火山,所以外貌和被推擠出來的山脈不同,不是縱向或橫向的山脈,所以錐狀火山,是最容易判別的火山地形;另外一種平台狀的火山地形,就以澎湖鳥為代表,由於火山噴發的方式不同,所以形成不同風貌的火山地形。

  一般依照火山噴發的成因可分為三大類:一個是所謂盾狀火山,就是像個盾牌一樣的火山;一個是層狀火山,又叫富士火山,它是由一層熔岩流、一層碎屑岩所構成的;第三種錐狀火山,就是它的形狀像一個錐體,它主要的成因是一次火山作用所形成的,跟層狀火山最大的區別是,層狀火山是由好幾次的噴發慢慢堆積形成的。

  提起火山,對於許多國家的人來說,曾是怵目驚心的經驗;火山的爆發,是地球上所能發生最驚天動地的大事之一,台灣的火山究竟會不會再噴發?火山的分類究竟是怎樣的標準?  目前對於活火山的判定,理論上比較能接受的說法,是它底下有一個岩漿庫存在,我們就定義它可能是一個活火山,一般我們用來檢驗火山群是不是一個活火山,未來會不會有再噴發的可能,是依照它在表面上出現的一些現象,比方說岩漿土來的過程中會產生地震,因此在火山地區地震特別多,這是一個現象;第二個現象是地表隆起,因為當岩漿抬升到地表時,地表也會跟著抬升;第三個現象是溫泉多,因為岩漿是一個高溫的物質,在地表上表現出高熱沛的狀態,溫泉就會特別多、溫度也會特別高;最後一個是岩漿含有很多的氣體,上升過程中氣體從岩漿裡跑到地表上來,我們接受這些氣體可以知道底下是不是有岩漿庫存在,一般我們從這四個方面來檢驗火山的屬性。

 

得天獨厚的台北盆地是政經重心

  盆地地形,以台灣而言,盆地的形成原因,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屬於張裂型態盆地;另外一種是屬於擠壓型態的這種盆地。這兩種不同成因的盆地的形成,在台灣就分為兩個區域:一個是北部,北部地區已經不再受擠壓,是屬於一個張裂的環境,形成一些張裂的盆地,最明顯的就是台北盆地。現在它還是繼續在張裂、繼續形成。另外是擠壓型態的盆地,最主要是在西部與中南部區域,最有名的是台中盆地,它是因為東邊的高山擠壓過來、西邊地殼因為受到東邊的擠壓開始下沈,形成了盆地、屏東地區的盆地也是因為中央山脈擠過來,造成屏東區域下陷形成盆地、另外最南邊的恆春盆地也一樣都是屬於擠壓型態的盆地。

  盆地地形上的特徵,聚集了人類的活動,因為盆地低平的特性,利於交通、農業、發展部落,因此盆地與平原地形常常為人類活動的主要區域,在台灣最明顯的例子是台北盆地,台北盆地地勢低平,大小溪流縱橫其間、土壤肥沃,近三百年來,台北已經發展成為台灣最大的都會區,也是台灣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的中心。

 

利於良耕的平原是農產品供應源

  平原是指面積廣大的平坦地面,台灣的平原分布主要有西部的嘉南平原、清水彰化沿海平原、濁水溪沖積平原、屏東平原;東部的宜蘭平原、台東沈積平原、花蓮沈積平原。

  台灣的平原大部份是堆積而成的平坦地形,主要是因為從高山流出來的河流,沖積出來很多泥沙沈澱在海邊、或是在陸地上,堆積成了一個很平緩的一個平地,形成一個平原地形。跟許多大河文明一般,台灣的平原在台灣開發的歷史當中也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美麗的蘭陽平原,是山與河向海搶地的結果,因為蘭陽平原,位於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北端之間,加上由蘭陽溪等幾條重要支流沖積而成。由於宜蘭多雨多山,每次遇到暴風雨,河川從飽受風化,岩石易碎的山區湍急而下,不斷把沙石搬運下來,就在山地的前緣沉積了礫石與泥沙形成平坦的沖積平原。

  在中南部區域,因為山脈剛剛上升不久,山脈的寬度不會非常寬,它西邊留有一個比較寬廣平地,嘉南平原就是一例,嘉南平原北起北港溪、南到高雄縣鳳山附近,這一段長約145公里的地區,兩端尖細中間較寬坡度平緩,是台灣最大的平原;平原上較大的河川,包括曾文溪、濁水溪等,以及嘉南大圳的聯合使用,不匱的河水灌溉著嘉南平原,散發著濃厚的農村氣息,自古就有台灣穀倉之稱,不但供應了豐富的米糧,也創造了台灣的富裕。

  根據研究,嘉南平原現在還在積極發育中,也就是說它的沈積作用正在積極的進行中,陸地漸漸向海擴張,尤其沿海多灘地、沙丘與瀉湖地形,除陸地部份向外延伸的優勢之外,也形成多樣的人文景觀,更為沿海的漁民帶來生機。

 

澎湖為首的外圍島嶼區點綴台灣沿海

  除台灣本島外,澎湖群島位於本島之西約五十公里處,由六十四個大小島組成。其中澎湖是這個群島中最大的島嶼,面積約為六十四平方公里,其它島嶼都比較小,而且只有八個島的面積超過一平方公里。

  在圍繞台灣本島的十三個附屬島嶼中,比較重要的有東海岸的綠島、蘭嶼和龜山島,並且有人居住。台灣本島西南方為石灰岩礁覆蓋的琉球嶼也是另一個有人居住的知名島嶼。這些島嶼的地形大致來說地勢不高,起伏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