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生物多樣性

  台灣地處亞熱帶,但山巒綿亙,高山林立,具有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等各種不同氣候環境,加上由於有中央山脈縱貫全島,形成各種微棲息環境,孕育出種類繁多的植物與野生動物,計有4,000多種維管束植物、60多種哺乳類、近500種鳥類、150多種魚類、30種兩棲類、近30種蜥蜴類、45種蛇類、5種龜鱉類,以及已登錄之昆蟲17,000多種等,如此之生物相可謂相當豐富;可以說台灣之美在於其環境與生物多樣性。

森林生物多樣性

  森林生態系是陸地上貯存太陽能最大的生態系,也是地球上極重要的陸域生物之棲息環境。森林的特殊結構賦予了森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森林的上層是由大喬木所組成,中層由灌木、小喬木和上層喬木幼樹組成,地被層則由草本以及灌木、喬木的幼苗所組成;隨著這樣的立體分層,林內的環境因素(如光照、溫度、濕度等)也呈現分層現象;林內各種動物也跟著和植物一樣各自佔據垂直高度不同的位置,如此的環境之多樣性遂提供多種生物良好的棲息環境與生命物質、能量的來源。有多樣性的棲息環境便可造就生物多樣性。森林內的生物多樣性(基因、物種、生態系)之間有密切的交感作用,必須有植物生產者作基礎,才有其他動物(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及部份微生物多樣性存在。唯有保育森林生物多樣性,才能使森林內生態現象與過程持續進行,整個森林才得以持續。

 

台灣森林生物多樣性風貌

  台灣得天獨厚,無論是在地質、氣候、地形、土壤等環境條件上都相當豐富多樣,從而造就了台灣多樣、特殊的生物種、生態系及地景系統。由於山脈是台灣最主要的地形要素,約佔全島的三分之二面積,台灣大部分的生物多樣性主要蘊含於山嶺上的森林。台灣的森林覆蓋面積佔了全省的58%,擁有相當多樣的植群型,包括高山植群、亞高山針葉樹林、冷溫帶山地針葉樹林、暖溫帶針葉樹林、暖溫帶闊葉林、熱帶雨林、季風林、熱帶海岸林及紅樹林等,呈現了高度的生物多樣性。遺憾的是,今天森林砍伐與棲息環境破壞使台灣生態環境受到切割與碎塊化,嚴重威脅了本島的生物多樣性,因為森林的破壞不但使得植物消失,居住在森林中的動物、微生物、水資源也將受到極大的負面衝擊。

臺灣生物多樣性的原因

台灣的面積雖然只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卻擁有相當豐富的生物資源,以單位面積的種數而言(亦即物種多樣性),台灣在維管束植物、蕨類、蝶類、鳥類……等,與世界其他地區同類生物做比較,都居世界之冠。這樣的事實全要歸功於台灣高溫多雨、海拔差距又大,形成極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同時,台灣島嶼很年輕,自形成以來未曾遭受到冰河侵襲。

首先,氣候的多樣性是台灣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因素。台灣的地理位置適中,位於歐亞大陸塊的東南側,四周為海洋洋流所環繞,帶來充沛的雨量,形成溼潤、溫暖的氣候,這是台灣之所以在世界生態系中扮演森林生態系最重要的基本條件。加上台灣位在氣候分界的北迴歸線上,低海拔即兼有熱帶和亞熱帶的氣候、東北季風、西南氣流,與大陸冷氣團南下等,這些氣候因素,造成台灣南北溫度和降雨量的差異,因此形成了各種棲地環境,在其中所蘊育的生物種類也就有所不同。 

其次,台灣的高山峻嶺為台灣創造了極多變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多樣性的生物種類。台灣地質年紀極輕,山嶺依舊陡峭險峻,北起台北縣南至屏東縣,全長僅400公里,但每一縣都是山頭綿延不絕,其中不乏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生態環境便跟著改變,因此生物種類在垂直分布上也就有很大的差異。

現在我們將台灣的情況與世界其他地區加以比較,就能更加明白台灣的生態環境是多麼地獨特。在歐洲大陸,阿爾卑斯山雖然有近4800公尺的高度,但是因為位在溫帶地區,可供森林植物發育的幅度較台灣小得多,使得歐洲的森林只能發    育到2000公尺左右,所以生物資源就會較少。而台灣雖然山脈最高僅近4000公尺,但因為緯度較低,所以森林界限高達3600公尺,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幾乎所有北半球從北極圈至赤道所有的森林型態:由高山寒原到針葉林再到闊葉林,都能在台灣看得到。換句話說,台灣的森林種類涵蓋了北半球所有的森林種類,台灣所呈現的森林型態正是北半球森林的縮影。

另外一個因素是,台灣島從200萬年前浮出海面至今,經歷過數次的冰河期都未曾覆冰,也因此為台灣保留了極為珍貴的世界級物種。我們知道冰河對物種而言是極具毀滅性的,從今天歐洲和北美洲較單調的植物群落應可略見其威力。而台灣在冰期時,有些時候是與大陸相連的,當冰河來襲時,台灣就成了北方生物南遷的避難所。到了一萬多年前最後一次冰河北退時,地球氣溫回暖,適應冷涼的物種無法在原地生存,只有隨著冰河北退,或是往高山地區遷移,而台灣高山起伏,部份山地此時又再次成了北方物種的避難所,避免再一次無路可退的大滅絕。在台灣海拔18002500公尺的檜木林帶(或稱涼溫區針葉林帶),便存在有不少第三紀孓遺物種,如:台灣杉、香杉、櫻花鉤吻鮭、山椒魚……等,它們的存在都是冰河期一來一退的結果喔!